白塞氏病后期的中医治疗
白塞氏病(Behcet病)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葡萄膜炎症,它可涉及全身多种器官和系统,如皮肤、粘膜、血管、关节、消化道以及中枢神经等,临床上认为此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所产生的疾病。
糖皮质激素为常用的治疗药物,但易引起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胃溃疡出血、激素性青光眼等,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激素依赖、病情反跳等现象,近几年发现免疫抑制剂治疗白塞氏病效果较好,但其对全身的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,为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,采用中医活血通脉、疏风清热、滋阴降火、扶正祛邪之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疗效。
1 临床资料
1.1一般资料,男,34岁,于2003年3月8日就诊。自诉4年前因口腔溃疡反复发作,视力减退,有针刺脓点、眼痛等自觉症状,被几家大医院诊断为白塞氏病(Behcet),采用西医治疗:散瞳剂、糖皮质激素(强的松等)、免疫抑制剂(环磷酰胺、苯丁酸氮芥、环孢霉素A),治疗4年反复发作而就诊我科。
1.2症状瞳神紧小,眼珠坠痛,眉骨痛,眼干涩,视物昏,自觉眼前黑花飞舞,骨节酸痛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查视力:右0.1,左0.06。双眼结膜充血,角膜不清。右眼眼底鼻侧有一陈旧性出血斑块,玻璃体灰白色混浊物,左眼玻璃体颞侧与虹膜粘连,右眼俯视,视盘边界欠清,静脉充盈迂回,后极部视网膜出现灰白色机化物,中心凹反射消失;左眼颞侧有一视网膜脱离区,视网膜下积液中有游走的红细胞。
1.3中医诊断瞳神紧小,狐惑。
1.4中医辨证舌红,苔黄腻,证属脾胃湿热,治宜疏风清热。湿邪为患,多反复发作,缠绵不愈,湿热又耗气伤阴,导致气阴亏虚,治宜扶正祛邪。病至后期,正虚邪不盛,正邪相搏,互为进展,故眼症时轻时重,反复发作,证属阴虚火旺,治宜滋阴降火。
1.5中医用药滋阴清热,活血固本;药用:升麻、苍术、桔梗、炙甘草、柴胡、羌活、防风、细辛、藁本、川芎、红花、当归、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知母、连翘、生地、龙胆草。
1.6结果采用上方治疗30剂后,玻璃体灰白色混浊物大部分吸收,视网膜下积液吸收,续服上方30剂巩固疗效,眼底基本正常。因久病体虚,阴损及阳,阴阳俱虚,面色苍白,畏寒,手足发冷,舌苔白,脉沉细无力,治宜温补脾肾,金匮肾气丸加减;药用:党参、黄芪、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、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、枸杞子、女贞子、菟丝子、覆盆子、白术、甘草。
上方服30剂后,体虚、四肢乏力消失,眼底基本正常。查视力右0.6,左0.4,随访1年未见复发。
2 经验体会
方中升麻、苍术、炙甘草温培元气,柴胡、防风、羌活、细辛、藁本升阳化滞,川芎、当归、红花、桔梗活血通脉,黄芩、黄连、连翘、龙胆草清热泻火,知母、黄柏、生地泻火而不伤阴。
全方共奏活血通脉,疏风清热,滋阴降火,扶正祛邪之功。本病初起邪气盛,正气未虚,以祛邪为主,“实则泻之”,故应用清热祛风等治法;白塞氏病后期邪减,而正气亦虚,只有正气恢复才能消除病邪,故“虚则补之”。虚中夹实者,两方兼顾,病程中若出现夹湿、血瘀症状,当针对继发病因,利湿、活血,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。
3 讨论
白塞氏病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,西医多以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,但实践证明长期全身的大量应用不能预防此病的复发,而且停药后有严重的反跳现象,形成激素依赖状态,但此病又因其激素的毒副作用不得不终止用药。激素治疗的同时,无选择地抑制了人体的正常的免疫功能,导致许多并发症,如眼压过高、白内障、激素依赖、减药过程中的反跳等,从而对临床治疗提出了新、更高的要求。
中医传统病因病机学说认为:此病为肝胆火炽,或脾胃湿热上扰目窍,或素体湿盛复感风热之邪、风湿邪热上攻于目,或肝肾不足、虚火上炎等。
总之重点是热毒导致血瘀,血瘀导致阴虚,三者在病程发展中相互作用互为转化而致迁延不愈,当身体素质差时(正气弱),热毒进入营分血热壅滞脉络形成热瘀血瘀,脉络损伤,阴津耗损,目损失养,产生阴虚,阴虚又致邪热更甚,在未及时得到药物调治的情况下,形成恶性循环,迁延不愈,引起一系列变证。
综上所述,清热是治疗的关键,辅之活血扶正。清热(疏风清热用于早期;清热解毒用于中期;凉血清热用于晚期),活血(凉血散血用于早期;活血通络用于中期;活血化瘀用于后期),扶正(养阴清热用于早期;养阴利湿用于中期;益气养阴用于后期),切断恶性循环,清除病邪,恢复健康。
39健康网( 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(实习编辑:陈衍)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炎症,不是一种具体的病,而是很多病都有的症状。咽喉肿痛,可能是扁桃体炎;咳嗽不止,可能是气管炎和支气管炎……在西医中,认为炎症是机体对于外源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,表现为红、肿、热、痛和功能障碍。诸如细菌、病毒、支原体、真菌、寄生虫等“入侵”人体,都有可能导致炎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