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风尿酸高,喝柠檬水有用吗?这3种药才是真正的“排酸高手”

核心提示:血液中尿酸含量增加,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引起高尿酸血症、痛风,如果不加以控制,可能发展为痛风石沉积、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,甚至影响肾功能导致肾衰竭。 2021-12-01

“痛风能喝柠檬水吗?”

“柠檬水能降尿酸吗?”

“得了高尿酸血症,喝柠檬水有用吗?”

小九在后台总能收到类似的私信。先说结论——

虽然柠檬口感酸,但它其实是碱性食物,对高尿酸血症、痛风患者降尿酸确实有辅助作用。

柠檬水降尿酸,是这些成分在起作用

血液中尿酸含量增加,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引起高尿酸血症、痛风,如果不加以控制,可能发展为痛风石沉积、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,甚至影响肾功能导致肾衰竭。

因此治疗的关键,就是降低尿酸至标准值、维持尿酸稳定。除药物治疗外,饮食“保健”也十分重要,可以多吃一些有助于降尿酸的食物,如将柠檬汁兑水喝,代替白开水,是安全有益的。

至于为什么柠檬水能辅助降尿酸,其实是柠檬中含有的某些成分在发挥作用。

柠檬酸盐

当尿液PH值在4.75时,尿酸容易在尿路中沉积;而当尿液PH值在6.75时,90%的尿酸在尿液中呈现游离状态,有利于尿酸排泄。

而柠檬中含有的柠檬酸盐,有研究证明其可以碱化尿液,溶解尿酸促其排出。

2019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发布的《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诊疗指南》里也提到,碱化尿液制剂包括柠檬酸盐、碳酸氢钠、碱性食品等。

维生素C

维生素是柠檬中含量最为丰富的营养成分,其中维生素C含量最多。

维生素C作为人体必须维生素之一,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、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、提高免疫力、缓解毒性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理功能,在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。

而「维生素 C 可以降尿酸」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。

相关文献表明其作用机制为:维生素 C 的抗氧化作用能扩张入球小动脉,增加肾血流,从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;竞争肾小管重吸收。

国内学者马玲等[1]研究则发现,维生素C能促进尿酸排泄,增加尿酸排泄分数,减少了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损害,间接降低血尿酸水平。

类黄酮

柠檬中的酚类物质,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,即类黄酮,存在于柠檬果皮、柠檬果肉和柠檬种子中。

研究表明,类黄酮能够抗氧化、消除炎症、抗血栓、抵抗动脉粥样硬化,其中的橙皮苷具有抗高血压,圣草次苷具有降血脂的作用。

因此类黄酮可以帮助痛风病人减轻炎症反应。又因为尿酸、血压、血脂等几个代谢指标可互为风险因素,任何一个指标好转对其他指标会产生积极作用,其抗高血压和降血脂的作用,就能帮助调控尿酸水平。

当然,仅靠喝柠檬水控制尿酸是不现实的,柠檬水只能发挥辅助作用,每日可以适宜饮用,有效控制尿酸还是得依靠药物。

这些药物,是尿酸“克星”

临床上,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大概有3大类。

1.抑制尿酸生成——别嘌醇与非布司他

主要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,减少尿酸生成,从而降低血尿酸。常见药物有别嘌醇和非布司他,虽然这两者药物效果好,整体安全性高,但长期服用也可能产生副作用。

别嘌醇可能会引起暂时性转氨酶升高或粒细胞减少、皮疹、腹泻、腹痛、低热等不良反应;非布司他常见副作用有恶心、恶心、腹泻、眩晕、关节和肌肉疼痛、心血管损伤等。

2.促进尿酸排泄——苯溴马隆与丙磺舒

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,促进尿酸排泄,主要适用于尿酸排泄减少的痛风患者。这类药物有苯溴马隆与丙磺舒等,同样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。

苯溴马隆可能存在消化系统不适、皮肤过敏、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;丙磺舒可能引起肠胃不适、过敏、皮疹等症状。

3.促进尿酸分解——拉布立酶和普瑞凯希

这类药物是通过分解尿酸为易于分泌排泄的尿囊素,从而起到降尿酸的目的,如拉布立酶和普瑞凯希等,需静脉注射。

拉布立酶能降低肿瘤所引起的高尿酸水平,常见不良反应是发热、恶心、呕吐以及皮疹等,并且停药后容易出现尿酸大幅反弹;普瑞凯希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痛风,国内尚未广泛使用,可能引起较强的过敏反应。

除了药物,一些食品保健品对高尿酸血症、痛风患者来说也是安全有益的,如鲁南糖博宜素。

其中包含的成分像芹菜籽提取物,有明显降低尿酸的功效,印度乳香提取物可以抗炎镇痛,黑胡椒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,蒲公英根提取物具有保肝抗炎的功效,荨麻叶提取物可以抗炎、镇痛、抗风湿。整体来看不仅能调节尿酸水平,还能减轻炎症和肌肉关节损伤、调节肝肾代谢。

总的来说,高尿酸血症、痛风患者是可以适当饮用柠檬水的,但是不能代替药物治疗。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控制饮食、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,适当运动,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。

参考资料:

1.马玲,王莉,周勇,等.血清维生素A、C、E水平与尿酸水平的相关性[J]中国老年学杂志,2013,33(12):2742-2744.

2.侯艳培,张彩霞,李冰.降尿酸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[J].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,2019:87-89.